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人們訪問互聯網的方式從PC端慢慢延展到移動端訪問,這種方式的轉變,使得信息更自由的流動互通。而對信息高效的追求,使得人們希望在同一個網絡里就可以安全的訪問或者管理所有的應用系統,真正做到萬物互聯,互聯互通的安全、共享、的智慧管理與應用模式。
智慧城市概念的就是基于以上基本需求應運而生,它是以一個城市為載體,云服務、大數據為技術基礎,各種傳感器與網絡傳輸技術結合搭建了收集和傳輸信息的通道,包括物聯網、互聯網、移動網、通信網,而終端用戶就可以隨時隨地實時查看城市中每一個應用場景,管理者也可以根據實時數據來隨時調控。
根據智慧城市的基本概念,可以看出,智慧城市整體架構大致可分為:感知層、傳輸層、數據存儲與處理層以及應用層。感知層包括了收集信息的各種傳感器,目前廣泛應用的技術就是無線射頻識別技術(RFID)。傳輸層包括了互聯網、移動網、車聯網和物聯網等。數據存儲與處理包括了云計算和大數據處理技術,對收集到的數據進行綜合分析與判斷,未來有可能向人工智能方向發展。應用層包括了各種應用程序。信息逐層傳遞,相互作用,建設智慧城市,就是將每個層串聯起來,構建一個生態圈,每個具體的應用都是在這個生態圈里互生、共生。所以智慧城市的建設過程中所涉及到的技術不但要求技術標準高,而且每個技術要保證兼容,包括開發、維護、升級過程中的兼容,也包括了不同技術之間的兼容。基于這方面的要求,智慧城市的建設之初,就須要遵循某一個具體的標準,才能夠順利建設,這個標準也成為了智慧城市建設的關鍵因素,包括數據傳輸技術標準、數據標準、云平臺標準等等。
在11月下旬舉辦的“華為-濰坊智慧城市物聯網峰會”,濰坊市政府與華為簽約,決定采用華為的技術作為智慧城市建設的標準,以華為的NB-IoT低頻通信技術為基礎,中微光電的數字燈桿為載體,搭建起濰坊市智慧城市的物聯網骨干網,其他參與企業的應用都要在此結構里開發,調用NB-IoT通信API,通過華為的云服務、大數據分析來實現每個模塊的應用場景。整個智慧城市的生態圈概括起來,就是濰坊市政府提出的一張網(NB-IoT)、一個平臺(基于NB-IoT的統一物聯網公共服務平臺)、N類應用(這些應用場景包含了智慧泊車、車聯網、智慧市政、智慧環衛、智慧抄表、智慧水務、智慧養老、智慧物流和智慧農業等等)。濰坊市政府現在所做的其實就是制定標準的過程,全國其他城市的智慧城市與濰坊的智慧城市的不同之處,其實就是采用哪種標準而已。
智慧城市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立起來的,它需要政府持續的政策支持和財政投入,在此過程同時會帶動與此相關產業鏈上的所有企業完成技術升級和產業轉型,同時也為企業帶來的新的增長點。
現在不僅僅是華為開發出應用智慧城市方案,包括中移動物聯網開放平臺——OneNET,側重于解決數據傳輸層的技術,IBM智慧城市的解決方案側重于解決數據存儲與處理層的技術問題。每個致力于參與智慧城市的企業都在想方設法解決建設智慧城市過程中的痛點。
智慧城市有別于數字城市,不是各種數據的簡單堆積,更不是各個系統分門別類,各掃門前雪的管理模式,對數據的處理能力上也不僅僅是展示,或者說是簡單的輔助功能了。智慧城市的建設,是從數據采集到信息感知轉變,從4D數據產品到多源數據的轉變,從數據集合到信息融合的轉變,從數據服務到信息服務的轉變。智慧城市恰恰是為了打破信息孤島,各種數據經過大數據人工智能的分析,提供的或許只是一個分析結果,不用人工再去決策。然后將統一標準下開發的應用接入大數據庫,這樣就可以做到各種數據的無縫拼接,使實時收集到的數據很快入庫。每個部門不用單獨建立機房,所有數據存放在城市的統一數據庫中,部門間的數據可以在一定規范內相互調用,統一籌劃,真正實現了信息共享,信息融合。
智慧城市建設是挑戰,同時也是機遇,是大勢所趨,就像十幾年前的互聯網、幾年前的移動互聯網一樣,將會淘汰一批產業,誕生一批產業,全面改變人們生產和生活方式。我們應牢牢把握機遇,迎難而上,緊跟時代步伐,完成產業轉型和技術升級,創造更大的價值。